歐洲有在墻壁上裝飾紡織品的傳統(tǒng),如掛毯、刺繡和錦緞織物等。17 世紀后期到18 世紀初期,還流行用東方進口的漆繪壁板、漆繪或浮雕的皮革以及從印度進口的印花棉花作覆墻材料。
這些材料只有上流社會才用得起,而壁紙的興起,最初是作為這些高檔壁飾的廉價替代品,后逐漸流行成風。17 世紀晚期,中國壁紙開始輸入歐洲.其富麗的色彩、精美的畫面、完美的工藝以及濃郁的東方情調,受到了歐洲社會各階層的極大歡迎。特別是在18 世紀中后期,即1740—1790 年間,是中國壁紙流行的高峰期。
與其他外銷藝術品不同,用壁紙裝飾墻面不是中國漢族地區(qū)的傳統(tǒng)。有學者推測,可能是卷軸畫或民間年畫這類紙本繪畫被不明就里的歐洲商人購買后,直接貼到了墻上,其濃郁的東方情調引起人們的強烈興趣,并正好與歐洲正在興起的壁紙時尚相吻合。壁紙的尺寸包裝符合歐洲的要求,但題材裝飾強調中國風情。中國外銷壁紙對歐洲的壁紙設計產生重大影響。英國與法國的中國風壁紙設計,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中國壁紙為樣本的,特別是以花、樹、鳥為題材的壁紙,被模仿得最多。以英國生產的中國風壁紙設計為例,同樣的題材,中國壁紙顯得較為疏朗、優(yōu)雅,而英國壁紙則排列得滿而密,枝葉更為疏朗、粗大。如果有花朵和鳥蝶的話,比例也會放大,以突出異國情調。
中國繪畫對歐洲畫風的影響, 早在文藝復興時代就出現(xiàn)了, 達· 芬奇便將中國式山水繪入其名畫中作為背景。其后,高升、透納等人, 亦深受中國山水繪畫的影響。法國畫家華托(Watteau)則是第一位研究并發(fā)現(xiàn)中國山水畫奧妙的畫家,他的用色常仿效中國山水畫的單色背景手法,這是中國山水畫典型的特色。中國人將多元、相反的觀念融合為一體,在藝術上寫實與抽象并存,在寫實中有著反寫實的個人精神意念,借由有限的藝術形式而達到精神無限的境界。
過去許多人不甚了解洛可可(Rococo)畫風的突然轉變,著名評論家雷文﹙ Reieh Wein ﹚的一段話可解開這一謎團:“凡對中國宋代之風景畫研究有素者,一見華托作品(指《西苔島的出航》),必訝異其風景之相似。其畫中遠山,青峰縹緲,即本人亦未嘗見之,但甚類中國形式。華托所慣為者,即中國山水畫最顯著之特色。”荷蘭風景畫家們的風景畫中也受到中國的影響, 例如及Hercules Seghers 的畫中可以看到中國山水畫的元素,其中如陡峭的山峰瀑布、獨立的老樹,以及氣勢磅礡的自然景觀、簡陋的建筑物等等,都可以感受到仿習的趣味。